论著

  • 基于Nrf2/HO-1通路探讨水蛭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认知障碍的影响

    陈鹤群;任慧玲;赵庆林;赵大巍;李常法;卢旭东;吴双阳;步玮;

    目的 探讨水蛭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认知障碍的影响及其与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的关系。方法 将5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1只、模型组22只、水蛭素组2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小鼠采用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造模后,水蛭素组小鼠给予水蛭素30 mg/kg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灌胃7 d。实验第3天和第7天,采用改良神经严重程度评分(mNSS)评价小鼠神经功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CA1区组织中Nrf2、HO-1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第14~18天进行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实验第3天和第7天mNSS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核抗原(NeuN)阳性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降低(P均<0.05);实验第3天海马CA1区组织中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和实验第7天海马组织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实验第15,16,17天小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均<0.05);实验第18天,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水蛭素组小鼠实验第3天和第7天mNS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减轻,海马CA1区NeuN阳性平均荧光强度和海马CA1区组织中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实验第16,17天小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均<0.05);实验第18天,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水蛭素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小鼠海马损伤,缓解认知功能下降。

    2025年10期 v.34 1315-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捏脊疗法调控JAK1/STAT6信号通路对支气管哮喘幼鼠气道炎症及黏液分泌的影响

    韩泽文;徐建明;周伟;

    目的 基于Janus激酶1(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6(STAT6)信号通路观察捏脊疗法对支气管哮喘幼鼠气道炎症及黏液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BALB/c雌性幼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捏脊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幼鼠采用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雾化激发法建立支气管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1 mg/kg腹腔注射,捏脊组给予捏脊法干预,均1次/d,连续干预4周。无创肺功能检测系统测定幼鼠增强呼吸间歇(Penh)值,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血浆中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计数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计算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黏蛋白5AC(MUC5AC)、MUC5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JAK1、STAT6、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SOCS3)、SOCS5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幼鼠吸入不同浓度乙酰甲胆碱溶液后Penh,血清IL-4、IL-13、TNF-α水平,血浆IgE水平,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MUC5AC、MUC5B、ICAM-1水平,肺组织中JAK1、STAT6、SOCS3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肺组织中SOCS5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捏脊组幼鼠吸入不同浓度乙酰甲胆碱溶液后Penh,血清IL-4、IL-13、TNF-α水平,血浆IgE水平,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MUC5AC、MUC5B、ICAM-1水平,肺组织中JAK1、STAT6、SOCS3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肺组织中SOCS5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捏脊疗法可明显抑制支气管哮喘幼鼠气道炎症反应,改善黏液高分泌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1/STAT6信号通路活化相关。

    2025年10期 v.34 1321-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阳解郁颗粒对肾阳虚抑郁大鼠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魏薇;孟霜;李聪;王鑫鑫;王旭艳;冯振宇;

    目的 探究温阳解郁颗粒对肾阳虚型抑郁大鼠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逍遥散组及温阳解郁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皮下注射皮质酮方法诱导建立肾阳虚型抑郁模型,造模同时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西汀2.1 mg/kg灌胃,逍遥散组给予逍遥散1.88 g/kg灌胃,温阳解郁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温阳解郁颗粒1.89 g/kg、3.78 g/kg、7.56 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均1次/d,连续28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MAPK通路关键蛋白[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MAPK激酶(MEK)]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D、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NE、DA含量及CREB、p-CREB、ERK、ME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中、高剂量组AD和5-HT含量及氟西汀组AD含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温阳解郁各剂量组和氟西汀组DA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温阳解郁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逍遥散组NE含量及CREB、p-CREB、MEK、ER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温阳解郁低剂量组CREB、MEK、ER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温阳解郁颗粒可以调节肾阳虚型抑郁大鼠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及MAPK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

    2025年10期 v.34 1327-1331+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祛白汤调节NLRP3信号转导对白癜风异常免疫应答的影响

    杨溪溪;韩玉生;汤丽;和媛昭;韩宪伟;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信号转导探讨祛白汤对白癜风患者异常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8月—2023年6月在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的进展期寻常型白癜风气血不和型患者100例作为白癜风组,以同期在同一医院皮肤整形外科行择期美容整形手术的健康人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白癜风组患者给予祛白汤口服,1剂/d,连续治疗12周。免疫组化检测皮肤组织中NLRP3蛋白阳性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皮肤组织中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6 (CXCL16)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CXCL10、CXCL16、IL-1β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8~+T细胞表面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XC趋化因子受体6(CXCR6)表达情况。结果 白癜风组患者治疗前皮肤组织中NLRP3蛋白阳性表达累积光密度值,皮肤组织中NLRP3、IL-1β、CXCL10、CXCL16 mRNA相对表达量,血清CXCL10、CXCL16、IL-1β、IFN-γ水平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8~+T细胞表面CXCR3、CXCR6表达占比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白癜风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 祛白汤可通过调节NLRP3信号转导改善白癜风患者异常免疫应答。

    2025年10期 v.34 1332-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艾灸创面联合顾氏外科传统换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疗效观察

    傅晓明;邢捷;阙华发;

    目的 观察艾灸创面联合顾氏外科传统换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22年6月—2023年3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治疗的6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2组均根据辨证分型不同给予相应中药辨证论治,同时采用顾氏外科传统换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艾灸创面治疗。比较2组治疗第7天、第10天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及治疗第10天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和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同时评估2组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第7天、第10天,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第10天,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0天,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血清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天,2组血清SA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第10天,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31/31),对照组分别为61.3%(19/31)和90.3%(28/31),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第10天,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100%(31/31),对照组为87.1%(27/3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艾灸创面联合顾氏外科传统换药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且应用安全。

    2025年10期 v.34 1339-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易医脐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腹型肥胖疗效观察

    叶晓庆;王国书;李静;许忆浪;蓝晓琪;

    目的 探讨易医脐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6月在惠州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治疗的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腹型肥胖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易医脐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腰围、体重、体质指数(BMI)、体脂率、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2组患者腰围、体重、BMI、体脂率、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8周后均明显低于治疗4周后(P均<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腰围、体重、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易医脐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腹型肥胖的疗效优于穴位埋线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腰围和体重,减轻症状。

    2025年10期 v.34 1344-1348+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白癜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肝肾不足型白癜风疗效及对外周血IFN-γ、CXCR3、CXCL10水平的影响

    原丽琼;苏战豹;周晓芸;王金苗;王晶;刘春汐;林子龙;

    目的 探讨白癜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肝肾不足型白癜风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CXC趋化因子受体3 (CXCR3)、CXC趋化因子配体10 (CX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2021年7月—2022年7月诊治的60例肝肾不足型白癜风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0.1%他克莫司软膏外涂,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白癜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斑面积及外周血IFN-γ、CXCR3、CXCL10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27/30)比63.3%(19/30),P<0.05]。治疗后,2组皮损白斑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05),且联合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IFN-γ、CXCR3、CXC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白癜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肝肾不足型白癜风稳定期患者效果明确且安全,能显著缩小白斑面积,机制可能与调节IFN-γ、CXCR3、CXCL10水平,抑制免疫性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10期 v.34 1349-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消癌平经直肠上动脉给药治疗直肠癌伴肠梗阻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海涛;苗玲玲;马盼;赵月莲;

    目的 探讨消癌平经直肠上动脉给药治疗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3年7月河北省中医院收治的100例直肠癌伴肠梗阻且急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后1~2周行直肠癌切除、乙状结肠造术口,术中均于直肠上动脉内植入化疗泵,术后对照组经化疗泵泵入化疗药物(mFOIFOX6方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泵入消癌平注射液,2组均2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4个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水平、近期疗效、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根据KPS评分评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2组血清CEA、CA-199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KPS评分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32/50)比42%(21/50),84%(84/50)比62%(31/50),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9/50)比42%(21/50),P<0.05]。结论 消癌平经直肠上动脉给药辅助用于直肠癌伴肠梗阻患者有明显增效减毒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34 1353-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自体扩髓回收物回植对骨愈合微环境重塑的影响

    陆泉秀;路明;何泽阳;侯熙智;靳杰;付强;

    目的 探讨自体扩髓回收物回植对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骨愈合微环境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创三科就诊的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行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实验组术中同时采用自体扩髓回收物回植。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VAS评分、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水平、血清骨愈合微环境重塑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水平、骨痂密度,统计2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F-36评分量表评估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血清BGP、BALP、PICP、VEGF、BMP-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骨痂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22/25)比64%(16/25),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3/25)比28%(7/25),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自体扩髓回收物回植能够明显改善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骨愈合微环境,调节骨代谢,促进骨痂形成,提高骨折愈合率,且可明显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34 1357-1360+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直肠癌回肠造口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模型构建及其与NLRP3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任欢;周艳;李猛;杨建玲;张冰;魏明;史飘飘;王凡柯;石瑞哲;

    目的 构建直肠癌回肠造口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因素预测模型,探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基因rs1075455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风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三科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231例,依据随机数表法按3∶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173例和验证组58例,根据术后90 d内建模组患者是否出现伤口感染分为感染组64例和未感染组109例,比较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验证组患者进行模型效能评价。术前采用TaqMan探针法对建模组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患者NLRP3基因rs10754558位点基因分型分布情况、等位基因频率与术后伤口感染的关系,Logistics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分型与伤口感染风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BMI、合并糖尿病比例、术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异常率均较高(P均<0.05),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长(P均<0.05),住院期间换药次数较少(P<0.05),端式造口率、术后造口指导率、术后预防性使用烧伤膏率均较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05 min、襻式造口、术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异常是直肠癌回肠造口术后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值为0.93;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95%CI:0.786~0.915,P<0.001)和0.861(95%CI:0.803~0.927,P<0.001),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RP3基因rs10754558位点基因型中GG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明显高于CC型和CG型患者(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P3基因rs10754558位点基因型与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后经表皮水分丢失是否异常密切相关(P均<0.05),其中GG型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比例、术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异常率更高。结论 患者高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襻式造口、术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异常是直肠癌回肠造口术后伤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临床价值较高。携带G基因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高,NLRP3基因多态性与模型的风险因素密切相关。

    2025年10期 v.34 1361-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祛湿解毒方联合郑氏凉泻针法治疗湿热浸淫证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夏恺;林夏;李峰;

    目的 探讨祛湿解毒方联合郑氏凉泻针法治疗湿热浸淫证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4年3月就诊于马鞍山市中医院的湿热浸淫证急性湿疹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涂抹、地氯雷他定片口服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湿解毒方联合郑氏凉泻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瘙痒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EASI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DLQI评分及血清IL-4、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32/34)比76.5%(26/3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34)比8.8%(3/34),P>0.05]。结论 祛湿解毒方联合郑氏凉泻针法治疗湿热浸淫证急性湿疹患者疗效更好,可明显减轻皮损严重程度,缓解瘙痒,提高生活质量,可能与其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10期 v.34 1368-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牵正散合活血通络汤对脑梗死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肢体功能和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张晶;常晶晶;张鑫;邓振全;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牵正散合活血通络汤对脑梗死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肢体功能和脑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9月—2024年9月在廊坊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02例脑梗死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及牵正散合活血通络汤口服,观察组同时给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清ET-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FMA评分、BI评分、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均明显快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2%(48/51)比72.55%(37/5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2%(2/51)比5.88%(3/51),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牵正散合活血通络汤可明显促进脑梗死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能力,分析原因与脑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有关。

    2025年10期 v.34 1373-1376+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络药理学研究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自拟二甘汤治疗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

    徐薇薇;王学东;于萍;崔晓婷;李海燕;袁礼闯;尉焱;史蓓蓓;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自拟二甘汤治疗心房颤动(AF)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公共数据库平台TCMSP、HERB、GeneCards、OMIM、TTD、Drugbank等数据库对自拟二甘汤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AF的疾病靶标进行检索,将药物成分靶点与疾病靶标取交集得到自拟二甘汤治疗AF的潜在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自拟二甘汤治疗AF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通过Cytoscape 3.10.1软件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差异生物过程及靶点通路;使用Autodock Tools 1.5. 7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之间的亲和力。结果 筛选得到自拟二甘汤的药物活性成分273个,作用靶点888个,房颤疾病相关靶点1293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235个。数据分析显示,自拟二甘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orchinol、麦冬甲基黄烷酮B、阿魏酸甲酯、N-反式阿魏酰酪胺、木樨草苷、茉莉酮、鲁斯可皂苷元、毛蕊异黄酮苷、diincarvilone A、甲基麦冬黄烷酮A、甲基沿阶草酮甲、薯蓣皂素、齐墩果酸等。其治疗AF的核心靶点包括TP53、AKT1、SRC、STAT3、MAPK1、HSP90AA1、ESR1、MAPK3等。KEGG富集主要涉及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肿瘤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个核心靶点与相应的活性成分的结合能均≤-5kcal/mol,其中以甘松活性成分ursolic acid与TP53、AKT1,麦冬活性成分orchinol与TP53,甘草活性成分Calycosin与TP53、AKT1结合活性最佳。结论 自拟二甘汤可能通过作用于TP53、AKT1、SRC、STAT3、MAPK1、HSP90AA1等关键靶点,通过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AF的作用,其中甘松、甘草、麦冬可能是自拟二甘汤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有效成分。

    2025年10期 v.34 1377-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据挖掘研究

  • 基于数据挖掘的补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规律探析

    武凤震;付建华;邹吉轩;王明镜;吕妍;胡晓梅;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补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补肾”“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补肾法治疗再障的临床研究类文章中的处方,对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 补肾法治疗再障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包括熟地黄、黄芪、当归、菟丝子、补骨脂。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5个药对与药组,发现了药物组成为菟丝子、补骨脂、何首乌、熟地黄、山茱萸、黄芪、阿胶、当归、女贞子、墨旱莲的核心方,此方是由大菟丝子饮加减而成,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9个药物聚类组合。结论 补肾法治疗再障偏重于温补肾阳,药物配伍上具有寒温并用、寒热平调的特点,再障补肾核心方为周霭祥教授常用方大菟丝子饮。补肾的同时应当兼顾补气养血、健脾益气等治则治法应用,发挥协同增益效应,整体提高补肾法治疗再障的疗效。

    2025年10期 v.34 1387-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中医论坛

  • 基于三阴三阳病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脉-病-证”辨治思路

    潘景龙;乔雪;高尚;李静蔚;陈宏志;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分别代表人体“阴道虚”和“阳道实”的状态,能够反映人体气的虚实态势及疾病的寒热属性。本文以人迎气口脉对比法首辨阴阳来确定三阴三阳病,以《伤寒论·平脉法》辨析邪气性质及结合六经病提纲证辨别桥本甲状腺炎的证型,凭脉辨病、依证选方、据方施治。通过“脉-病-证”的辨治思路以及三阴三阳病治法探讨桥本甲状腺炎的临证治疗,以期拓宽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2025年10期 v.34 1394-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探讨铜毒性活性氧氧化应激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作用

    纪美艳;花代平;杨文明;汪瀚;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表现为铜代谢障碍。随着对WD研究的深入,活性氧(ROS)氧化应激机制在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细胞内过量铜可产生大量ROS,诱发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其中对肝肾两脏损害具有共通点。“乙癸同源”理论源于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乙木(肝)与癸水(肾)之间存在相生相成的关系。本文将从“乙癸同源”理论出发,探讨肝肾两脏在WD病机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铜毒性ROS氧化应激机制在WD中对肝肾两脏影响的关联性。

    2025年10期 v.34 1398-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治未病”探讨无麸质饮食对桥本甲状腺炎的影响

    刘雅菲;王群;谷桢;贡翊斐;刘津;高瑛;顾渊;李涛;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根本在于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桥本甲状腺炎(HT)以甲状腺自身抗体升高为特征,高抗体会导致甲状腺细胞损伤,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是常用手段,而生活饮食干预往往被忽视。无麸质饮食是基于“治未病”理念提出的一种新的饮食方式,可以避免麸质中的麦醇溶蛋白引发免疫炎症反应,同时中医药治疗在选药时也应减少含有麸质中药的使用。本研究旨在从“治未病”理论出发,探讨无麸质饮食对桥本甲状腺炎的影响。

    2025年10期 v.34 1403-1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名医经验

  • 冯利以“平衡阻断”辨治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

    李诺;侯丽;陈佳阳;蔡可润;卫博文;冯利;

    胃瘫综合征是食管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冯利教授认为“中阳虚损,浊毒瘀阻”是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核心病机,并延伸性提出“平衡阻断”疗法。“平衡”指恢复手术创伤后机体气血阴阳、局部脏腑气机升降以及形体与精神的整体平衡。“阻断”指从防治两个角度入手,阻断病理因素对脏腑的影响,遏制病理产物的生成。临床实践中,冯教授采用“温中健脾,振中阳”“运脾和胃,助升降”“疏肝理气,护胃安”“攻补兼施,复胃动”等策略,旨在提高患者机体抗病能力,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清除残余癌毒和有形实邪。本文将剖析冯教授运用“平衡阻断”疗法辨治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经验,为临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10期 v.34 1408-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阎艳丽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初探

    王亚辉;班光国;宋晓宇;阎艳丽;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阎艳丽教授对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独到见解,以“祛邪有度,护正为要”为指导思想,形成了“谨守病机,脾肾两虚为病之本,兼夹外邪为病之标;随证论治,脾肾主次须斟酌,病治标本宜权衡,体质特征当分辨,轻重缓急治有别”的辨治体系,笔者有幸随诊,现列举典型验案以飨同道。

    2025年10期 v.34 1414-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金哲教授从痰瘀论治子宫腺肌病临证经验

    向利珠;卜晓玲;李云波;睢丛璐;赵冉;苏子溢;

    全国名老中医金哲教授认为子宫腺肌病病理基础是痰浊,病理关键是瘀血,基本病机为痰瘀互结于胞宫、冲任,积而成癥,痰浊瘀血是其病理实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与痰、瘀最为相关,痰、瘀二邪相壅相助,产生“痰瘀微环境”,创立子宫腺肌病痰瘀微环境学说,形成了从痰瘀论治本病的方法。治疗上以化痰散结、活血消癥为法,审因用法,随症加减,不忘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2025年10期 v.34 1418-1421+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建教授运用补气定悸法治疗心悸病探析

    孙荣泽;刘建;刘泊宁;范恩至;刘晓宇;张心钰;张含;杨宗宇;

    刘建教授对于心悸病的治疗,病机首辨虚实,证分八型,治列九法。虚证的病机为大气下陷,心无所附;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虚胆怯,心神不定;肝郁气虚,心脉失畅。实证的病机为痰浊瘀滞,心脉不畅;气滞血瘀,心络失畅;心脉瘀阻,心络闭塞;心阳不足,寒凝心脉。刘建教授以补气定悸法作为治疗心悸病的大法,同时,在补气定悸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九种治法:即补气升陷,定悸养心;补气升提,养血复脉;定心安神,养血定悸;疏肝益气,调达心脉;疏肝理气,行滞活血;益气活血,化瘀定悸;振奋心阳,散寒通络;益气涤痰,化浊通脉;益气蠲痰,清热化浊等治法。刘建教授根据兼证灵活加减,适时化裁,为临床治疗心悸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5年10期 v.34 1422-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中药内服外用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易林;张文豪;向文远;邓迎杰;方锐;

    膝骨关节炎(KOA)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关节软骨破坏、滑膜炎症及骨质增生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减缓软骨退变、促进软骨修复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的重要途径。富血小板血浆(PRP)是自体血液多次离心后的血小板浓缩产物,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活性因子,可调节微循环,诱导细胞增殖与迁移、维持基质稳态。PRP注射入关节腔中,可调节骨和血管重塑,抑制炎症反应及软骨细胞凋亡,进而修复软骨,减缓KOA发展。中药在治疗KOA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基于此,本文就PRP成分及其治疗KOA的作用机制、中药内服外用联合PRP在KOA的临床疗效以及中药联合PRP在治疗KOA基础实验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KOA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4 1427-1430+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衰老机制及中医药抗脑衰老研究进展

    施仟;纪春春;杨海燕;

    衰老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也是生物体生命中的必然过程。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伴随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其中对脑衰老的研究和探究脑衰老机制一直是目前的重点工作,探明脑衰老机制对于准确防治相关老年慢性疾病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脑衰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有着独具特色的辨证理论和丰富治疗方法。笔者分别从自由基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炎症学说、自噬学说、神经递质学说、端粒及端粒酶学说归纳近些年来研究脑衰老的机制,并总结中医药使用中药及提取物、复方及自拟方、艾灸、针刺和其他疗法抗脑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脑衰老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4 1431-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皮轴”探讨针灸治疗斑秃的机制研究

    张明;孙莹欣;高宁;张培初;储心乔;郭玉峰;

    斑秃(A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毛发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皮肤与肠道存在紧密的生理病理联系,“肠-皮轴”影响下的头皮-肠道微生态失调是AA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针灸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明确,且治疗AA的疗效肯定。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头皮-肠道微生态与AA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探讨针灸通过调控“肠-皮轴”、改善头皮-肠道微生态、调节免疫失衡,从而促进毛发新生治疗AA的可行性,为针灸治疗AA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年10期 v.34 1439-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护理研究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非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韩海娥;张丽巧;孙文丽;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非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湿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非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3年1—6月收治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气道湿化管理;2023年7—12月收治的66例患者为实验组,由FMEA团队筛选出优先风险数值(RPN)≥125的潜在失效模式,针对潜在失效模式制定并实施多项改进措施干预。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和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气道湿化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62%(211/223)比75.13%(145/193),P<0.001]。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9%(8/223)比16.58%(32/193),P<0.001]。结论 基于FMEA的风险评估能够发现非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湿化过程的薄弱环节,为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有助于提高气道湿化满意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5年10期 v.34 1444-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平胃散加减方敷脐联合皮内针治疗脾虚湿盛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

    黄小文;方统念;王慧;王萍;郑建凯;

    目的 观察平胃散加减方敷脐联合皮内针治疗脾虚湿盛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4年2—8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医院ICU收治的90例ENAD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治疗1组予以常规护理、蒙脱石散鼻饲及平胃散加减方敷脐,治疗2组在治疗1组基础上加用皮内针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蒙脱石散鼻饲,3组均治疗7 d。比较3组患者治疗第1,3,5,7天肠内营养耐受程度、腹泻程度和治疗前后营养状况,并评估3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第3,5,7天肠内营养耐受评分量表(ENTS)评分、Hart腹泻评分量表(Hart)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且治疗2组各时间点的ENTS评分、Hart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治疗1组(P均<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后体质指数(BMI)及血红蛋白、血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2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1组(P均<0.05)。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93.3%(28/30)、73.3%(22/30),治疗2组明显高于治疗1组(P<0.05),治疗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平胃散加减方敷脐联合皮内针治疗脾虚湿盛型ENAD的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耐受程度,减轻腹泻程度,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2025年10期 v.34 1449-1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准护理模式干预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赵芳;吴琼;

    目的 观察精准护理模式干预对老年尿毒症患者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予以精准护理模式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统计2组干预6个月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血肌酐、血尿素氮、血钠、血钾水平及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67%(7/60)比31.67%(19/60),P<0.05];干预后2组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干预后血钠水平、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及观察组(P均<0.05),血钾水平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及观察组(P均<0.05),而观察组干预前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2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尿毒症患者实施精准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保持各生化指标平稳,且可改善生活质量。

    2025年10期 v.34 1453-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手术室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张永军;张文科;路遥;王红雨;路辉;

    目的 探究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手术室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TKA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给予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核心体温、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应激指标[肾上腺素(E)、白细胞介素-6(IL-6)、皮质醇(Cor)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30 min、出手术室时核心体温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1 d血清E、Cor、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但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1/40)比27.5%(11/40),P<0.05]。结论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的手术室护理可维持TKA患者术中核心体温正常,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和手术应激反应,从而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5年10期 v.34 1457-1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稿约

    <正>《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半月刊,每月10日、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8849,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283/R,邮发代号18-167。本刊办刊宗旨:以弘扬中华医药学为己任,面向临床,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先进性、实效性。

    2025年10期 v.34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