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彩苹;马鸿斌;魏锦慧;李根生;翟书玲;柳振华;张莲荷;马海兰;
目的 观察萆薢分清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纤维化相关蛋白蛋白激酶B(Akt)、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影响,探讨萆薢分清颗粒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取10只雄性SD大鼠作为正常组,另取50只雄性SD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方法构建肾纤维化模型。将肾纤维化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西药组给予2.62 mL/(kg·d)的氯沙坦钾片溶液灌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13.12 mL/(kg·d)、6.56 mL/(kg·d)、3.28 mL/(kg·d)的萆薢分清颗粒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1次/d,连续灌胃4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末次灌胃结束后留取血清、尿液及肾组织标本,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24 h尿蛋白定量(24h-UPQ),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和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Akt、TGF-β_1、GSK3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一般状态差,SCr、BUN水平和ACR、24h-UPQ均明显升高(P均<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大鼠肾脏体积增大,结构紊乱,肾小球鲍曼囊囊腔增宽、小球萎缩,肾小管扩张,肾间质可见大量蓝色胶原纤维沉积,周围有空泡变性,组织结构较疏松;肾组织中Akt、TGF-β_1、GSK3β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SCr、BUN水平和ACR、24h-UPQ均明显降低(P均<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肾脏病理变化均明显减轻,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仅见少量胶原纤维沉积,肾组织中Akt、TGF-β_1、GSK3β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萆薢分清颗粒可通过下调Akt、TGF-β_1、GSK3β蛋白表达,保护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残存肾功能,减轻肾纤维化。
2025年03期 v.34 293-298+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陈秋贵;覃妮;陆世银;张鑫;侯玲;邓朝旺;张琳华;韦玮琴;
目的 观察牛大力总黄酮对四氯化碳(CCl_4)致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肝纤维化的影响,并基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取雄性SD大鼠33只,随机选择其中6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腹腔注射40%CCl_4橄榄油溶液(0.1 mL/100 g)方法复制肝纤维化模型,2次/周,连续注射12周。造模第8周末将24只肝纤维化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牛大力总黄酮低剂量组、牛大力总黄酮高剂量组,每组6只。从造模第9周开始,秋水仙碱组大鼠每天给予0.2 mg/kg秋水仙碱灌胃,牛大力总黄酮低、高剂量组大鼠分别每天给予5 mg/kg、20 mg/kg牛大力总黄酮溶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均连续灌胃4周。取血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HE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_1、Smad3、Smad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LN、PCⅢ、Ⅳ-C、MDA、IL-1β、IL-8、IL-6水平和肝组织中TGF-β_1、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血清SOD水平和肝组织中Smad7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肝组织出现明显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血清ALT、AST、LN、HA、PCⅢ、Ⅳ-C、MDA、IL-1β、IL-8、IL-6水平和牛大力总黄酮低、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各药物组大鼠血清SOD水平和牛大力总黄酮低、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Smad7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肝组织纤维化减轻;且牛大力总黄酮高剂量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牛大力总黄酮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 牛大力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03期 v.34 299-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魏宏宇;高卉;郑琳琳;李宗涛;边东;冯忖;王洪月;刘欣;魏晓娜;
目的 探讨基于“浊毒理论”指导下的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方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Ⅳ型胶原(Col-Ⅳ)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择其中1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实施5/6肾切除手术建立慢性肾衰竭模型。将成模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氯沙坦组11只、尿毒清组11只、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方组11只,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钾5.25 mg/(kg·d)灌胃,尿毒清组给予尿毒清颗粒2.10 g/(kg·d)灌胃,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方组给予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方2.35 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NaCl灌胃,均1次/d。连续灌胃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HE染色观察残余肾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法与RT-qPCR法分别检测残余肾组织中NF-κB p65、TNF-α、IL-6、Col-Ⅳ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SCr、BUN水平和肾组织中NF-κB p65、TNF-α、IL-6、Col-Ⅳ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各药物组大鼠血清SCr、BUN水平和肾组织中NF-κB p65、TNF-α、IL-6、Col-Ⅳ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方组大鼠血清SCr、BUN水平和肾组织中Col-Ⅳ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氯沙坦组和尿毒清组(P均<0.05)。结论 健脾补肾化浊解毒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 p65、TNF-α、IL-6、Col-Ⅳ的表达,从而改善微炎症状态,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减轻肾间质纤维化有关。
2025年03期 v.34 306-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赵云贺;王令谆;陈晓虎;林欣;缪晓帆;王艺蓓;杨文莉;包桐;
目的 探讨心衰Ⅰ号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急性发作期阳虚水泛证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指标、心力衰竭标志物、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023年3—12月收治的100例HFpEF急性发作期阳虚水泛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试验组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衰Ⅰ号治疗,2组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及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治疗14 d后心功能分级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和血清sST2、NT-proBNP、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LVEDD明显短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6MWT距离均明显长于治疗前(P均<0.05),且试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心功能分级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6%(33/50)比48%(24/50),P<0.05]。结论 联用心衰Ⅰ号方较单纯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可以更明显改善HFpEF急性发作期阳虚水泛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03期 v.34 312-317+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周成如;姚志刚;杨维维;
目的 探究对香豆酸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内质网应激以及蛋白激酶B/结节性硬化症复合物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kt/TSC/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对香豆酸(0~8 mmol/L)作用于人食管癌细胞株TE-1,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最佳药物浓度。将TE-1细胞随机分为TE-1组、对香豆酸低浓度组(用含有0.5 mmol/L对香豆酸的培养基培养)、对香豆酸中浓度组(用含有1.0 mmol/L对香豆酸的培养基培养)、对香豆酸高浓度组(用含有2.0 mmol/L对香豆酸的培养基培养)和对香豆酸高浓度+IGF-1组(用含有2.0 mmol/L对香豆酸和10μmol/L IGF-1的培养基培养),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克隆形成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kt/TSC/mTOR通路蛋白(p-Akt/Akt、p-TSC/TSC、p-mTOR/mTOR)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蛋白激酶PKR样内质网激酶(PERK)、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转录激活因子6(ATF6)]表达情况。结果 与TE-1组比较,对香豆酸低、中、高浓度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迁移及侵袭细胞数量均逐渐减少(P均<0.05),细胞中p-Akt/Akt、p-TSC/TSC、p-mTOR/mTOR相对表达量均逐渐降低(P均<0.05),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中PERK、GRP78、ATF6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逐渐升高(P均<0.05);与对香豆酸高浓度组比较,对香豆酸高浓度+IGF-1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迁移及侵袭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均<0.05),细胞中p-Akt/Akt、p-TSC/TSC、p-mTOR/mTOR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中PERK、GRP78、ATF6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对香豆酸能够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癌细胞内质网应激及凋亡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TSC/mTOR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3期 v.34 318-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靖寅;李爱平;乔文琪;王仕清;于泽宇;田源;
目的 观察益气健脾汤对脾气亏虚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GCG)的影响,探讨益气健脾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2023年12月—2024年3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的脾气亏虚型T2DM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最终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完成研究。对照组予以饮食、运动等糖尿病基础生活方式干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脾汤化裁口服,2组治疗周期均为6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GLP-1、GCG水平。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FPG、HbA1c及血清GCG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血清GLP-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血清GLP-1、GC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益气健脾汤可能通过提高GLP-1水平、降低GCG水平来改善糖代谢,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
2025年03期 v.34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帅;孙婷婷;罗晓雷;马园园;颜聪亚;
目的 观察轻针治疗肝郁脾虚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4年7—10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儿科和针灸科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且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0例给予轻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对照组40例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2组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便秘或便溏)评分、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及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随访1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且试验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腹痛缓解时间、腹痛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80.0%(32/40),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4/38)比31.2%(10/32),P<0.05]。2组患儿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轻针治疗肝郁脾虚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疗效优于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不仅可明显缩短腹痛时间,缩小肠系膜淋巴结,且可有效降低短期复发率。
2025年03期 v.34 340-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彭磊;张明珠;宋燕燕;王祺东;沙建飞;
目的 观察化痰止咳合剂辅助西医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启东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型的老年C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按照西医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痰止咳合剂口服,评估2组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RL)、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显控率为68.9%(31/45),对照组显控率为46.7%(21/4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PCT水平及NLR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化痰止咳合剂辅助治疗痰热壅肺型老年CAP临床疗效明显,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功能。
2025年03期 v.34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阚书慧;李朋成;孔连委;白丽;张丹;
目的 探究迎随调气护阴针刺法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0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噻托溴铵治疗,观察组采用噻托溴铵联合迎随调气护阴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FVC]、中医证候积分、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生活质量[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量表评估]、免疫功能(CD3~+、CD4~+和CD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FEV_1、FVC、FEV_1/FVC均明显升高(P均<0.05),6MWT距离均明显增加(P均<0.05),中医证候积分、CAT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D3~+、CD4~+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CD8~+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患者血清CD3~+、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对照组为8.16%(4/4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迎随调气护阴针刺法联合噻托溴铵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效果优于单纯噻托溴铵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025年03期 v.34 349-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银平;魏向辰;赵挺;王珊;刘超;范鹏;刘伯辉;
目的 观察杜蛭丸联合针刺、穴位贴敷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8月—2023年7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以常规西药结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杜蛭丸联合针刺、穴位贴敷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脑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上肢和下肢Fugl-Meryer量表(FMA)评分、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肢和下肢FMA评分、S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9%(31/43)(P<0.05)。结论 杜蛭丸联合针刺、穴位贴敷治疗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满意,能增加脑血流量,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4 353-356+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徐俊华;贾慧宇;李术伟;李海红;
目的 探究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后患者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行PCI治疗的AMI且辨证为气虚血瘀型患者9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滴14 d,比较2组术后第1天、第14天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中医证候积分、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丙二醛(MDA)]、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后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结果 与术后第1天比较,2组术后第14天LVEDV、LVESV和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评分及血清IL-1β、IL-6、TNF-α、MDA、CK-MB、cTnT、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SV、LVEF和血清SOD、NO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术后第14天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明显减轻PCI术后AMI患者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心肌损伤,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2025年03期 v.34 357-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英亮;陈香华;马文辉;
目的 观察泻浊通痹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按治疗方式不同,将2018年2月—2023年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96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常规组48例予以痛风管理宣教和苯溴马隆片、塞来昔布胶囊口服,中西医结合组48例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泻浊通痹汤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主症、次症)评分及总积分、疼痛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评分)]及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尿酸水平和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2组各项主症和次症评分及总积分和外周血CRP、ESR、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中西医结合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治疗1周、治疗2周后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中西医结合组均明显低于同期常规组(P均<0.05)。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3.75%(45/48)比79.17%(38/48),P<0.05)]。治疗期间,中西医结合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7%(8/48)比10.42%(5/48),P>0.05]。结论 泻浊通痹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且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血尿酸水平。
2025年03期 v.34 36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胡俊;孙荣;马疆青;郭韦;杨莉;张彩勤;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排尿功能训练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尿控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黄冈市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2例BPH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51例实施联合盆底肌及排尿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最大尿流率(Q_(max))、残余尿量(RUV)、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24 h尿失禁次数、24 h总排尿量、24 h总排尿次数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ICI-Q-SF、QOL、IP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RUV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Q_(max)、MUCP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24 h尿失禁次数、总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均<0.05),24 h总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均<0.05),且观察组24 h尿失禁次数、总排尿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24 h总排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6%(47/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排尿功能训练能提高BPH电切术后尿失禁患者尿控能力,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4 36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王皓;张海涛;吴雅楠;朱紧超;李倩雯;杨柏林;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肺癌Ⅰ期手术后顽固性咳嗽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Ⅰ期肺癌手术后顽固性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和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9(PHQ-9)评分,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咳嗽症状程度、HAMD评分、HAMA评分、PHQ-9评分均明显轻于或低于干预前,且治疗组患者咳嗽症状程度及各项评分均明显轻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32.5%(13/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肺癌Ⅰ期手术后顽固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总体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2025年03期 v.34 370-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孙凌雪;张朝霞;阎伟茹;梁亚威;武静茹;
目的 探究前瞻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连枷胸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肺功能、睡眠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120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引流管留置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心率)、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昼夜变异率、FEV_1/FVC比值]、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2周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VAS评分、PSQI评分、HAMA评分及MADR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1 d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干预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EV_1、FVC、FEV_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PEF昼夜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2/60)比15.00%(9/60),P<0.05]。结论 前瞻性护理干预有助于创伤性连枷胸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25年03期 v.34 397-400+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艳玉;耿立荣;闫艳芳;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技法联合护理随访在甲状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023年8—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五科收治的148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4例,完成研究72例)和对照组(74例,完成研究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给予八段锦、穴位按摩、情志护理及护理随访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2周、4周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及干预4周后正确服药依从性。结果 干预2周、4周后,2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2周后,实验组患者除PSQI量表中催眠药物评分降低不明显外,其余各因子评分以及PSQI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4周后,实验组患者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及PSQI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2周、4周后,实验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P均<0.05)。干预4周后,实验组正确服药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2%(70/72)比90.0%(63/70),P<0.05]。结论 中医护理技法联合护理随访可以明显改善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
2025年03期 v.34 40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佳;刘小玮;王怡;王金凤;
目的 观察CICARE沟通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对危重孕妇产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90例危重孕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观察组产后予以CICARE沟通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对照组产后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均干预至产后3个月。比较2组产后3 d及产后3个月贝克抑郁问卷(BDI)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盆底肌肌力评分和产后2个月、3个月性功能评分,统计2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结果 产后3个月,2组BDI、EPDS评分均明显低于产后3 d(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产后3个月时,2组盆底肌肌力评分均明显高于产后3 d(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产后3个月,2组性高潮、性唤起、性欲望、性满足评分均较产后2个月时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产后3个月时,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为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CARE沟通模式下的康复护理用于危重孕妇产后康复可缓解其负性心理,改善盆底肌肌力及性功能,且可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2025年03期 v.34 406-409+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青玉;盛超;钟文耀;李文军;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T_1神经根切断缓解手屈指肌痉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行T_1神经根切断治疗的106例手屈指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护理策略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2组患者均行T_1神经根切断术,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的静息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手功能情况[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量表评估]、健康行为[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评估]及功能锻炼依从性。结果 术后8周,2组M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UEFT评分、HPLP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试验组FMA评分、UEFT评分、HPLP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T_1神经根切断缓解手屈指肌痉挛患者可明显促进静息状态肌张力降低和手部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健康行为和功能锻炼依从性。
2025年03期 v.34 410-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