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安胃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陈金福;姚民武;
摘要(Abstract):
目的观察白术安胃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蒙脱石散+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白术安胃散加减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各项主要症状积分、主要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3%(28/31),高于对照组的74.2%(23/3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实验组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腹痛积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主要症状改善患者中,实验组大便次数及排便性状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均<0.05),而腹痛缓解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白术安胃散在治疗慢性腹泻中具有良好效果,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KeyWords): 慢性腹泻;脾虚湿热证;白术安胃散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陈金福;姚民武;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陈灏珠,钟南山.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02.
-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9.
- [3] 韩占波,王国平,董建路.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444-474.
-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0-143.
- [5] 卢林,杨景云,李丹红.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4):333-334.
- [6] 刘佳,彭颖,张硕颖,等.老年脾虚患者肠道菌群16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0):1566-1569.
- [7] 肖翠霞,吴科锐,韩凌.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7,39(6):1239-1243.
- [8] 程成,张军峰,史丽云.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2):210-213.
- [9] 祝丽超,毕夏,陈晓杨.真人养脏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对虚寒型泄泻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1):3451-3454.
- [10] 代晓光,宋琳.五味子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7,34(5):121-123.
- [11] 常永卓.乌梅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4):321.
- [12] 张小琼,侯晓军,杨敏,等.乌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6,27(25):3567-3570.
- [13] 金岗,金若敏.新编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226.
- [14] 张奕强,许实波,林永成.白术内酯系列物的胃肠抑制作用[J].中药材,1999,22(12):636-640.
- [15] 曹俊敏,杨雪静,张伟珍.茯苓等4种中药扶植实验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393-395.
- [16] 游昕,熊大国,郭志斌,等.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106-109.
- [17] 彭成.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3.
- [18] 斯日棍其其格,董成海.车前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4):97-98.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