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朱铁梁,孙蕾,姬艳苏
摘要(Abstract):
<正>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总结出的规律,是一种研究药物性质、功能特征及规律的理论,也是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广义的中药药性主要包含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狭义的药性即是寒热温凉平的属性,统称为"四气"。四气反映了药物影响机体阴阳寒热变化的作用,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寒与凉,温与热无本质差异,只是一个逐级划分的概念;平性具有寒热"双向适用"的特点,介于寒热两性之间。为了研究中药四气理论,
关键词(KeyWords): 药性;四气理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03839)
作者(Author): 朱铁梁,孙蕾,姬艳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刘惠,刘文龙,唐闻汉,等.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四性[J].中草药,2018,49(19):4473-4479.
- [2] 胡菊花.研究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4):35-36.
- [3] 付先军,王振国,李学博,等.基于化学结构相似性的植物类中药“性-构”关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657-2661.
- [4] 王建,曾南,夏厚林,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新思路[J].中医杂志,2013,54(2):99-102.
- [5] 陈平平,高鑫,张亚男,等.基于物质、能量代谢的黄芩各拆分组分的药性归属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15(3):461-466.
- [6] 代俊萍,蒲雪.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相关性研究[J].中医学报,2019,34(1):103-106.
- [7] 陈瑾,冯旭,宋舸,等.平性药桃仁在寒、热不同血瘀证下入血成分差异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9):2096-2098.
- [8] 张杰,洪寅,盛振华,等.三种介类中药生、煅品水煎液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2):149-153;167.
- [9] 张凡,周远征,赵远,等.HPLC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化测定黄柏及其不同炮制品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9):2259-2262.
- [10] 钟凌云,王婷婷,徐婷.“谱-效-性”关联分析探讨不同姜汁炮制黄连的作用差异[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0):7-13.
- [11] 潘超.基于微量热技术的中药寒热度量化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 [12] 王鹏,周洪雷,薛付忠,等.60种植物类中药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其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的模式识别评价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34(1):58-63.
- [13] 张玉风,杨美娜,庞靖祥,等.基于栅藻延迟发光的制天南星、胆南星药性研究[J].中草药,2018,49(23):5573-5579.
- [14] Zhou B,Li T,Yang M,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ot and cold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by spontaneous photon emission ratio of mice[J].J Ethnopharmacol,2019,243:112108.
- [15] 于婉晨,王世军,季旭明,等.薏苡仁水煎液对虚热大鼠模型能量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693-3696.
- [16] 贾荣娣,汪华君,蒋俊,等.基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的吴茱萸多组分寒热药性差异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1):63-67.
- [17] 杨玉娇,王朋倩,张淼,等.寒性与热性中药对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产热调节蛋白UCP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679-1681.
- [18] 丘海冰,谢鹏,秦华珍,等.5味山姜属中药乙醇提取物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血清cAMP、cGMP的影响及其胃组织病理学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28-31.
- [19] 王瑞生,张振凌,陈祎甜,等.基于寒热证模型大鼠研究五倍子发酵百药煎的药性变化和归属[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0):2084-2089.
- [20] 黄鑫,王妮,张娜,等.基于神经化学分析研究炮制对人参和西洋参药性的影响[J].分析化学,2019,47(6):957-963.
- [21] 韩冰冰,王世军.基因芯片技术阐释虚寒证与虚热证大鼠“精气夺则虚”的分子机制[J].四川中医,2013,31(6):60-63.
- [22] 于婉晨,王世军,季旭明,等.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黄芪水煎液对虚寒证大鼠免疫机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9):759-770.
- [23] 戴逸飞,霍海如,王朋倩,等.基于系统药理模式挖掘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和疾病网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2):521-526.
- [24] 周灿平,赵艳玲,王伽伯,等.基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评价初步建立中药寒热体质病理模型[J].中医杂志,2010,51(10):937-940;949.
- [25] 王龙,张振秋.基于小鼠温度趋向行为学评价生炒决明子寒热药性差异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187-190.
- [26] 隋峰,杨娜,张畅斌,等.寒热性中药成分对TRPV1和TRPM8通道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2):1594-1598.
- [27] 李敏,程丽飞,刘阿萍,等.温热中药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寒、热敏感蛋白TRPM8、TRPV1的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2):55-58.
- [28] 周海玉,戴丽,王德凤,等.基于荧光定量PCR评测热性中药成分对TRPV1通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10):1395-1398.
- [29] 史红专,严晓芦,郭巧生,等.中药寒热药性与其基原植物生境光照条件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0):2032-2037.
- [30] 李佼阳.基于关联网络与系统发育树的中药“药性-科属-成分分子骨架”关联关系分析[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 [31] 轩凤来.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的中药可视化模式识别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 [32] 魏国辉,张丰聪,付先军,等.中药成分相似性量化建模及寒热药性预测分析[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0,4(5):75-83.
- [33] 李欢,聂斌,杜建强,等.融合softmax的偏最小二乘法及中药数据分析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36(12):3740-3743.
文章评论(Comment):
|
||||||||||||||||||
|